伴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化,社會、經濟、環境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嘗試尋求新的動態平衡,一個突出的表現是,ESG在企業間日漸風行。企業都在追潮流做ESG,也都在對外積極展示相關成果,看起來似乎差不多。
不過,只要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差不多”只是表象。真實情況是,基于不同的認知和能力,一些企業言勝于行,或被動參與,或淺嘗輒止,而另外一些企業卻務實地做出了全球認可的成績。所以,評價企業ESG工作,別只看企業說了什么,關鍵要看做了什么。
ESG價值認知:是發展機遇,不是企業負擔
當ESG日漸成為“企業是否具備永續發展能力”的衡量尺度,相關思考也變得多元,兩類討論受關注較高:
一是,ESG是否值得做?更多為企業發展帶來新機會,還是成為新負擔?畢竟,要求企業兼顧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且保持較大利潤,難度不小。
如果不做,短期可以減少成本,保持較高利潤,但在更長時間線上,技術、產品與用戶需求難免脫節,外界評價也會降低;宏觀層面,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也背道而馳。
如此就分化了“被動派”與“主動派”。“被動派”,在ESG成為趨勢的背景下,不得不投入社會責任性資金,硬性加大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力度,缺少能動性,實質上是將ESG看做了發展負擔;“主動派”,則是將ESG視為追求基業長青、不斷豐富自身能力的新機會。
二是,ESG如何實踐及評價?是通過書寫靚麗的報告就能得出結論,還是從多個維度切實考量企業實踐?
如此就出現了“理論派”與“實干派”。“理論派”往往長于報告書寫,即便實質工作可能并不多,也會用較多筆墨“秀肌肉”;“實干派”則致力于讓ESG理念脫虛向實,深入業務細節,將ESG與企業日常運營更緊密結合,激發商業創新。
雖然表面上難分高下,但如果細致了解不同企業對上述問題的不同選擇,ESG工作就高下立判。
作為行業ESG評級最高的家電企業,海爾智家的實踐或許可以成為企業推動ESG落地的一個參考:一方面,認為ESG不會成為企業負擔,而是一場價值投資,企業只有把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認為相比漂亮的報告,實踐更能代表真實情態,ESG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最近,海爾智家在收購開利全球商用制冷業務的公告中就提出:ESG大趨勢下,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冷媒轉型,目標業務的相關技術符合冷媒轉換趨勢,以及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日益增長的訴求。
可見,此次收購,一定程度上正是對環境因素進行評估的結果,是對ESG的一種踐行。
秉持上述理念的海爾智家,其ESG工作已經在國內外廣受認可。以2023年為例,截至目前,海爾智家ESG在全球范圍內獲得的認可與獎項已超過20項,可以說是中國企業ESG發展的全球高質量范本。
ESG高質量范本:要有成熟體系,還要深入實踐
海爾智家ESG工作獲全球認可,與其在三個層面做到行業領先密不可分:
一是,體系成熟,覆蓋全面。一方面憑借企業責任感,前瞻性、長期性布局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形成了全面、成熟的體系。
從前瞻性、長期性布局看,海爾智家當前ESG工作的內容,無論是創新應用前沿技術、集約發展,還是踐行社會責任等,其實都早已是企業的日常,是在ESG概念和評價體系成熟前就存在的。
綠色發展方面,海爾智家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社會責任方面,在全球開展公益事業,在企業經營中堅持以人為本;公司治理方面,通過設立完善、嚴謹的管治架構,在全球范圍打造誠信生態,保障公司穩健運營及可持續發展。
二是,關注細節,實踐深刻。在ESG工作的每一個側面,都做深做透。
綠色發展方面,研發端,致力于前沿節能技術研發和應用,不斷提升全系產品能效;生產端,作為中國擁有“燈塔工廠”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提高效率,節能減排;回收端,投產了行業首個再循環互聯工廠,在綠色、智能化、數字化等多個方面實現行業首創。
社會責任方面,通過捐款、援建、提供服務等方式綜合開展公益活動,同時在企業經營中不斷為員工提供發展機會。
公司治理方面,構建了自上而下的全球ESG管治架構,為實踐ESG提供組織保證;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檢查機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持續在全球創造價值。通過引導技術標準、提升用戶體驗、助力生存發展等,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創造價值。
比如,綠色發展方面,國內搭載精華洗功能的洗衣機,用水量比傳統滾簡洗衣機節省38%,海外X11洗衣機,引領歐洲最高節能標準;社會責任方面,在國內共援建385所希望小學和1所希望中學,在海外,如巴基斯坦,捐款400萬盧比支持災后重建;公司治理方面,獨立董事占比提升到44.4%,進一步提升了董事會多元化和獨立性……
綜上,通過長期投入、成熟體系、高效實踐,成就卓越表現,海爾智家的ESG工作,可謂“不簡單”。
ESG方法論:主動實施、長期堅持、系統部署
海爾智家“不簡單”的ESG工作,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企業做ESG的動機不盡一致。一些企業或是感受外部壓力,或為品牌宣傳,才不得不被動做ESG。特別是,近兩年相關政策法規及交易所監管日益趨嚴,促使企業被動加大投入,以便對資本市場披露相關貢獻。
海爾智家不同,其從企業責任與可持續發展角度,把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當成了內生動力,主動推動ESG。前瞻性、長期性、系統性布局,是有力佐證。
不是“短投機”,而是“長投入”。
被動做ESG的企業,往往沒有長期規劃,只是為階段性的目標做“戰術性”投入,往往淺嘗輒止、投入不足,有短期投機的意味。
海爾智家在ESG概念成熟前,就將相關工作作為企業發展重點,在ESG理念成熟后,同樣做長期主義的實踐者。在綠色發展上,技術創新不曾止步;在社會責任上,公益事業不曾懈怠;在公司治理上,“誠信經營、規范治理、信息透明”,管治架構組成嚴謹、調整敏捷。
不是“單體化”,而是“系統化”。
相比部分企業只涉獵ESG的某個維度、個別細節,海爾智家一方面切實推動全面的ESG工作,另一方面在ESG的任何一個維度都在形成體系化思維和實踐。比如,綠色發展貫徹研發到生產再到回收的全流程,社會責任全面覆蓋企業內外等。
“短期利益必須讓位人類長期發展”的價值理念愈發深入人心,企業ESG工作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海爾智家的長期堅定投入和豐富創新實踐,正在為全球企業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ESG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