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國際上被普遍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然而隨著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不斷滲透,其附屬的奢侈品文化也漸漸“入鄉隨俗”地摻雜進了中國式的影子。無須質疑,奢侈品市場的膨脹為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并刺激著本土品牌的成長。然而中國真的迎來了外界所說的“奢侈時代”了嗎?
消費心理上,虛榮大于品位
有專家分析指出,奢侈品消費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炫耀性消費,二是自我滿足型消費。與歐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場比較,目前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具有其特殊性,即在消費心理上,虛榮大于品位,真正將享用奢侈品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極少。
“要正確認識奢侈品,要有正確的輿論引導傾向,讓大眾正確理解和認識奢侈品。”王齊國如是說。的確,面對“奢侈品”一詞,仍有許多國人是霧里看花。從奢侈品的特點來看,奢侈品具有獨特、稀缺、珍奇性。從經濟意義上看,奢侈品實質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本身并無褒貶之分;從社會意義上看,則是一種個人品位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行業內的各種數據都顯示著中國擁有一個不斷壯大的奢侈品消費者群體。在嚴駿看來,這個群體是由高端的社會高層和富豪、中高端的中產階級和富裕人士和中低端的大眾奢侈品體驗消費者共同構成的。其中也包括了數量巨大的年輕人。
在澳洲,記者曾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西方國家,最常消費奢侈品的人群在年齡上呈明顯的兩極分化。一種是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和已經退休的老年人,他們或是那些游走在社交場合多金又有地位的成功人士,或是剛剛退下工作崗位拿著豐厚退休金、準備盡享生活的老年人。而另一種人是在大學校園內的亞洲學生,中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則是這一群體中的主力軍。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恰恰折射出國內奢侈消費正日趨年輕化的現象。對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大手筆進行奢侈品消費國人或許漸漸習慣,反而是不少外國人對此表示費解。昆士蘭大學傳媒學院一位教授就質疑,中國人真的富有到把奢侈品變成年輕人的日用品的程度了嗎?
有專家分析指出,奢侈品消費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炫耀性消費,二是自我滿足型消費。與歐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場比較,目前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具有其特殊性,即在消費心理上,虛榮大于品位,真正將享用奢侈品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極少。在消費人群的年齡上,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人群更傾向于20歲到40歲間的年輕消費群體,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王齊國認為,中國人對奢侈品消費尚存在誤區,一是奢侈品消費者欠理性。比如對私人飛機和游艇的需求急速上升。二是大多數人認為奢侈品消費是揮霍,是丑惡的。“經濟學將奢侈品定義為對其需求的增長高于收入增長的物品。它涵蓋范圍很廣。我國整體經濟實力還很弱,人們的收入還很低,少部分人的奢侈品消費應當鼓勵。中國只有創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成就奢侈品,成就奢侈品市場。”他說。
調整奢侈品關稅的爭議不斷
記者了解到,商務部有關司局已草擬“關于奢侈品進口關稅調整議案”,并報交國務院審批,涉及奢侈品種類主要包括化妝品、珠寶、服裝、包、高檔手表等進口商品。業內人士普遍相信,2010年的中國奢侈品消費拉動內需作用將會加大。分析人士指出,降低奢侈品國內外價差,需要多個領域綜合調整,需要整個經營環境的改善。
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出境購買奢侈品的大軍時,中國出口產品正遭遇到越來越多不友好待遇,于是,奢侈品又引發了人們新的關注,即奢侈品消費稅的升降。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曾在媒體前表示,由于國內對進口奢侈品多年來實行高額關稅,個別商品則加征特別消費稅,導致進口奢侈品價格大大高出許多國家和地區,致使相當一部分奢侈品購買力流向了境外。據了解,目前奢侈品進口關稅一般是15%到25%之間,而且還需海關檢測、進店檢測等環節,銷售過程中還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這使得國內奢侈品的價格一般會比原產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
部分專家認為,奢侈品消費一方面反映出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但換一個角度,從擴內需的方面出發,應該讓先富起來的中國居民將巨大消費潛力有效釋放在國內。而這就涉及到了降稅以凝聚更多消費力。對此王齊國表示:“我贊同對奢侈品征收恰當的消費稅。但不是多收或少收,是恰當地收。所謂‘提高奢侈品消費稅以保護我國的自主品牌’的論調是不可取的。品牌不是因為受保護就可以茁壯成長的。同時,奢侈品也不需要降低關稅從而‘加強對外貿易’。”
“降低奢侈品關稅的政策如果能夠實施,不僅可以把一部分奢侈品消費留在國內,還可以帶動周邊產業和配套商業的發展。”嚴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