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曾經困擾無數學子的數學題在互聯網金融微信圈中被重獲“玩”了一把。題目如下:
啤酒2元一瓶,4個瓶蓋換一瓶,2個空瓶換一瓶,10元錢最多喝多少瓶啤酒?
雖已告別了書生時期的意氣風發,但身在互聯網金融圈,好歹兼備著金融界人士的本能反應,且整日與“¥”“$”“€”“£”打交道,自然地就會去細細品味題中深意。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仔細研究與敲定之后,“17”、“15”、“20”——答案基本鎖定在這3個值中。
從專業的數學角度來看,一個瓶蓋兌0.25瓶啤酒,一個空瓶兌0.5瓶啤酒,理想狀態下,10元可以喝到20瓶啤酒,很好,非常好。
然而,從實際的角度出發,一般情況下的交易是這樣的:10元買了5瓶喝,喝了兌,兌了喝,結果喝到最后剩下1個空瓶、3個瓶蓋“打光棍”,一共喝到了15瓶。當然,從酒足飯飽的角度來說,也是夠了的,而且還是夠夠的了。
不過,在互聯網金融圈“摸爬滾打”的是些什么人吶,有了借貸關系的存在,咱們可以跟老板進行交易啊,我借你1個瓶蓋,喝完了再還你1個瓶蓋,剩帶多余再給你1個空瓶+2瓶蓋,喝啤酒的人多喝了2瓶,賣啤酒的人從銷售宣傳的角度來說,就完全合理地可以打出“10元喝17瓶啤酒不是夢”的口號,所謂薄利多銷,大概其也就是這么來的吧。
通過以上的實例,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正常的借貸交易過程中是完全可以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在中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高速運行的階段,實體經濟中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類似“喝啤酒”的借貸需求數不勝數。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諸如人人貸、投哪網、粵商貸等網絡借貸P2P平臺的不斷發展,也成功將類似“喝啤酒”的借貸關系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突破了受地域限制而影響資產端與資金端無法達成合作的局限,同時也讓資金分散的個人理財市場有了新的投資方向。
如今的網絡借貸關系也不再局限于行業起步時期簡單的車貸、房貸,在全球化互聯網與大數據金融的時期,不同的平臺結合自身優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型金融產品,連京東、蘇寧、海爾等線上網銷平臺也依靠消費金融的優勢進軍互聯網金融界“湊熱鬧”。
致力于為實體經濟供血、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粵商貸,主打企業信用貸款及三農創新金融服務,力求為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當然,P2P平臺作為鏈接資產端與資金端的橋梁,創新型的增值金融服務更是成為P2P平臺在激烈競爭中的“法寶”。就粵商貸平臺而言,平臺長期跟蹤并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粵商貸團隊在經實地調研與大數據分析后,幫助企業進行資金需求與缺口期限合理高效地匹配,并通過專業的財務梳理使借款企業形成良好的成本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