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沒有專業的力學知識,通過日常的生活常識我們也可以認識到,手表發條盒在上滿發條時和發條快釋放完時,其對外輸出的力量一定是不相等的,由于發條前后輸出的力矩極不均衡,直接導致走時產生誤差。
雖然現在的發條制作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如果僅僅想通過改進發條材質來直接解決輸出力矩不均的問題,目前還沒法完全實現。如今除了在發條材質和發條結構上的革新外,為了獲得更穩定的力矩輸出,很多表款的做法是,只截取發條某一力矩輸出范圍內的力量作為手表走時動力,一旦該力矩達不到該值,即使發條能量沒有完全耗完,也會被馬上截停,以此來確保力矩輸出和手表走時的穩定。但這樣做有個弊端是會浪費很多動力。在發條長度相同的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的表款走時時間往往比普通表款要短很多。
古董芝麻鏈懷表
可以想象,在三、五百年以前,當時受限于發條的材質和工藝而導致的走時誤差一定比現在大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制表大師們發明了“芝麻鏈”這一裝置,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芝麻鏈裝置的名稱“fusée”為法語,源自拉丁語fusata,意為繞滿線的紡錘。其基本原理是:通過連接發條盒的鏈條在錐形寶塔輪粗細不等的兩端間的運動,來抵消因發條輸出力矩前后不均而導致的走時不準的問題。這當中需要進行復雜的數據計算。
示意圖
作為早期座鐘和懷表的高級配置,“芝麻鏈”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490年,全才萊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Vinci)就已在他的機械裝置中繪制出了這一機構原理的草圖。有證可查的最早涉及“芝麻鏈”裝置的鐘表則是1525年由鐘表師Jacob Zech所制作的時鐘。
萊奧納多·達·芬奇的手稿
從整個鐘表發展史來看,芝麻鏈更多是被應用在天文鐘、航海鐘和懷表當中,腕表運用的較少。這是由于結構和制作工藝的限制,因為芝麻鏈系統需要一定空間,此外微型鏈條的加工也是個難題。如果說把芝麻鏈放在座鐘和懷表中不是什么難事,但若要將這一裝置設計進腕表讓人佩戴,這絕非是任何品牌都可以做的到,甚至可以說能做到的品牌鳳毛麟角。
RICHARD LANGE TOURBILLON “Pour le Mérite”
朗格的芝麻鏈系統
朗格的芝麻鏈部件
說到帶芝麻鏈的腕表就不得不說朗格,有數據稱,早在1890年至1945年間,朗格表就制作了近5000多枚采用了芝麻鏈裝置的航海鐘。在朗格重出江湖不久后的1994年,朗格破天荒的將一條由636個零件組成的芝麻鏈系統運用在腕表之中并冠以“Pour le Mérite”(至功勛者)的稱號,一時技驚四座。直至今日,朗格已發布了多枚帶芝麻鏈裝置的表款。
寶璣Tradition系列陀飛輪腕表(La Tradition Tourbillon)
寶璣Tradition系列陀飛輪腕表芝麻鏈系統
寶璣于2005年推出LaTradition Tourbillon系列(7027)后,終于在隨后的兩年里將芝麻鏈裝置運用在了La Tradition Tourbillon系列(7047)中。后來又配合自家研制的硅制擺輪游絲系統,配置逐年升級,整體也十分強大。該表款的另一個特點是擁有較長的動力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