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美食圣經《米其林指南》近日在韓國宣布,最快將于2016年下半年推出《米其林指南首爾版》。韓國將成為全球第27個、亞洲第4個米其林指南發布國家。

輪胎人為何青睞韓國味?
《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米高-艾利斯(Michael Ellis)表示:“從傳統市集到美食餐廳,韓國美食水平是世界級的,我們的美食偵探已經迫不及待要來這里走街串巷,尋找值得推薦的高水平美味?!?
米其林韓國總裁Kim Bo-hyung在發布會上說:“韓國的美食文化生機勃勃,極具潛力,全世界都在關注韓國獨特的傳統美食?!?

米其林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地區米其林地圖與指南業務代表Bernard Delmas同樣表示這本指南將反映韓國餐飲業的快速發展,希望它能將韓國高品質的餐廳和廚師介紹給世界讀者。
依照慣例《米其林指南首爾版》每年將推出修訂版,有英文和韓文兩種語言版本,此外還有電子版。具體發布日期尚未公布。
米其林指南為啥不來中國大陸
韓國美食世界級?中華小當家表示不服。泡菜、燒烤、拌飯能和八大菜系較量?
先不要一桿子打死中國沒有米其林,港澳版早在2009年誕生,從開始的備受爭議一步步克服著水土不服,也漸漸成了大陸同胞港澳游愛追的美食指南。中國大陸那些由在國外擁有米其林餐廳的大廚開設或監制菜品的餐廳或是國外米其林餐廳的同名餐廳都不能稱之為米其林餐廳。

提起《米其林指南》至今沒有對中國大陸地區展開評級的原因,有聲音認為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很多好餐廳快速涌現的同時也有可能迅速倒閉或拆遷,而米其林并不愿意自己評選的餐廳快速消失。顯然這種說法也有牽強之處,《米其林指南》評選的是畢竟是高水平的優秀餐廳,并非餐飲界的長壽老人。
即便《米其林指南》有朝一日來到中國大陸,想必也會有兩派不同的態度。追逐時髦又被各種媒體報道洗腦的都市新貴們或許會奉其為寶典,帶著朝圣般的心情去一一摘星;而吃透了中國菜的老饕們首先會質疑美食探子們的西洋舌頭是否能吃明白中華美食。
中國的八大菜系就算國人都不一定能認全,更不能指望一百多年歷史的《米其林指南》理得清中華飲食的來龍去脈。雖然文化背景的認知缺乏不一定全盤影響口味的體驗,但美食偵探的外國人身份勢必和本地饕客的美食價值觀格格不入。

廚師也是關鍵。歐洲很多米其林餐廳的老板即大廚,廚師可以徹底展現自己的廚藝才華,餐廳風格得以延續統一。中國大陸大多數餐廳后廚分工極細,廚師很難把餐廳當作盡情釋放的個人舞臺,因此很難有身披十幾顆、甚至二十幾顆米其林星星的廚神級人物出現。
《米其林指南》先行推出港澳版本是開拓中國市場的一小步,有朝一日米其林美食偵探們來到內地的街頭巷尾尋找好館子,也是一副有趣景象。

離開歐洲的《米其林指南》影響力有多大?
《米其林指南》誕生于1900年的法國,為那些開車人搜羅了加油站、維修點和旅店等實用信息,免費發放,而當時全法國注冊的機動車數量不足3000輛,這本小冊子的受眾無疑是當時的有錢人。
到了1922年,《米其林指南》不再白給了,一本售價7法郎,算上通貨膨脹之類的約合現在的120人民幣,不便宜。1926年,《米其林指南》第一次給餐廳授予星星,到1933年,發展出延續至今的一星、二星、三星評級制度。1950年代開始,輪胎人的腳步從法國走向歐洲,現在紅寶書形式的《米其林指南》首次誕生。
2006年,《米其林指南》的評選城市范圍第一次走出歐洲,出版紐約版指南。2008年推出東京第一本《米其林指南》,首次進入亞洲。

盡管《米其林指南》在歐洲可能被視為餐飲業的最高榮譽,但在亞洲的初期嘗試卻經歷了各種坎坷。例如東京版指南最初的五位美食偵探中兩位是日本人,三位來自歐洲,歐洲食探的口味好惡與本地化相差甚遠。而這本指南除了在日本當地不討好,在歐洲也引發不滿,西方廚師和美食家認為日本指南評價標準太過松懈,導致東京的星級餐館數目一下躍居世界第一。
盡管如此,《米其林指南》進入亞洲的腳步沒有停歇,8年里覆蓋了日本、港澳、新加坡,及未來的韓國。不知道在下一個8年里,是否會推出中國大陸版本,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