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四川日報記者周偉)今年1月27日,四川省食藥監局發布了今年第2批食品抽檢信息。至此,自去年“3·15”以來,我省已對外發布了14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共抽檢27類、15536批次食品。其中合格14917批次、不合格619批次,合格率為96%。
在最新公布的619批次不合格食品中,生產經營單位以個人、小餐飲等為主,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業和產品。如北京二鍋頭酒、綿春貢酒、“好吃點”、遛洋狗、思全、閬州原香手工醬油、老峨泉水等,其中如老峨泉水等還是兩度上榜,不合格原因主要為菌落總數超標、二氧化硫、氨基酸態氮不達標等。此外,去年底在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的抽檢中,美樂牛肉醬等知名產品也曾登上黑榜。
針對上述不合格食品,省食藥監局已在抽檢信息發布前,要求相關市(州)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進行依法查處,責令違法生產經營企業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消費者可以放心消費。
相關閱讀》》
四川619批次問題食品被曝光 北京二鍋頭、好吃點、遛洋狗等名牌上榜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周偉)今年1月27日,省食藥監局發布了今年第2批食品抽檢信息。至此,自去年“3·15”以來,我省已對外發布了14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共抽檢27類、15536批次食品。其中合格14917批次、不合格619批次,合格率為96%。全年14期、15536批次,相當于每個月就有一批次抽檢信息公布,每天都有42批次食品接收抽檢、有2批次食品倒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如此高頻率曝光背后,折射出了監管部門監管方式的重大轉變。
“食品藥品抽檢信息將一律公開,這是今后各級食藥監管部門必須建立的基本工作制度。”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在川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明確表示,要讓信息公開成為食品藥品監管的新常態。省食藥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姚義賢也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及時公布抽檢信息,就是要把食品安全與企業的‘身家性命’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讓消費者知情、‘用腳投票’,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
哪些知名企業上了黑榜?
在最新公布的2016年第2批食品抽檢信息中,有8類、2084批次食品接受抽檢,僅有2批次食品不合格,是自去年以來,省食藥監局共發布的14期食品抽檢信息中,合格率最高的一次。不合格率最高的為2015年第2批次抽檢,當期在接受抽檢的1873批次食品中,不合格食品達到了229批次,不合格率為10.89%。但總體而言,我省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較高,達到了96%。
記者查閱14期、27類、15536批次食品抽檢信息發現,在不合格的619批次食品中,生產經營單位以個人、小餐飲、小作坊和小企業為主,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業和產品。如北京二鍋頭酒、綿春貢酒、“好吃點”、遛洋狗、思全、閬州原香手工醬油、老峨泉水等,其中如老峨泉水等還是兩度上榜,不合格原因主要為菌落總數超標、二氧化硫、氨基酸態氮不達標等。此外,去年底在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的抽檢中,美樂牛肉醬等知名產品也曾登上黑榜。
哪些類別食品問題最集中?
記者對上述619批次問題食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619批次不合格食品中,白酒品類占比最大,有264批次,占比約為43%,占據了不合格食品的一小半。除此之外,占比較多的還有飲料、肉及肉制品、餐飲休閑食品、調味品等,尤其是餐飲休閑食品和礦泉水不合格批次較為集中,在今年第一期抽檢中,就分別有19批次和12批次不合格。除這幾大門類食品外,其余如豆及豆制品、乳制品等產品門類合格率較高,較少或未抽檢出不合格產品。
作為重災區的白酒品類,在264批次中有近200批次問題集中在非法添加甜味劑上,包括甜蜜素、糖精鈉、安賽蜜等都屬甜味劑,省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有關專家透露,根據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白酒產品標準規定,白酒中不允許添加甜味劑,“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同時增加產品的口感,在產品中添加甜蜜素、糖精鈉、安賽蜜等甜味劑來調節口感。”而肉及肉制品、餐飲休閑食品及飲料,問題都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硫殘留量、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等超標上。
他們將接受哪些處罰?
針對上述不合格食品,省食藥監局已在抽檢信息發布前,要求相關市(州)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經營企業進行依法查處,責令違法生產經營企業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消費者可以放心消費。對問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省食藥監局已進行了罰款等行政處罰,同時進行了公開曝光。此外,在省食藥監局確定的第一批100家重點抽檢的食品生產企業名單中,將一部分風險較高或在省食藥監局此前的抽檢中有產品登過“黑榜”的企業納入,如飲料門類中的成都達利食品公司、糖果及可可制品中的四川愛達樂食品有限公司等。
不僅如此,今年我省還將出臺《食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辦法》,根據省食藥監局剛剛公布的《省食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規定,對“未經許可,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受到行政處罰的”等情形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將被納入黑名單,而一旦納入黑名單,將通報投資主管部門、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有關金融機構,企業參加產品招投標、商標品牌評定等活動,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擬建議相關部門取消其資格,讓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