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大都市說起來非常簡單,內涵卻非常豐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協會副會長肖金成認為,就城市本身來說,國際大都市規模比較大、經濟富裕、產業基礎雄厚、服務業發達。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不僅城市規模要足夠大,還要有國際性的影響力。肖金成認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要充分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產品要能夠銷售到全世界,如果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只是銷售到城市周邊,就不能稱為國際化大都市,而只能算是區域性特大城市(大都市);二是,國際化大都市要有相當數量的國際性大企業,通過跨國公司雄厚的實力,在海外加快布局,設立分支機構等;三是,國際化大都市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外資機構入駐,不僅包括跨國公司在本地區的辦事機構,還包括設立地區總部等。同時,國際航空航線、經常性的國際交流也不可或缺。
具體到成都,肖金成認為,“成都是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他指出,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氣候條件非常優越,土地發展空間很大,農產品也比較豐富,城市群比較密集,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條件。
就目前而言,成都的跨國公司及地區性總部數量還不夠。肖金成建議,成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需要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方面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另一方面引進來,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在本地區設立總部,或者是設立辦事處。“總之,成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有條件、有基礎,也有未來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趨勢。”
專家見解
省社科院城鎮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 張鳴鳴
“共建共享”保證城市有機體持續健康發展
省社科院城鎮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張鳴鳴認為,成都在人口的集聚上已經具備國際大都市的特點。成都,有著1000多萬人口,包含本地的城鄉居民,以及大量外來人口。怎么打破戶籍的限制,讓外來人口、農民、市民一起參與城市的發展,更好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體,這對于一個城市有機體持續健康發展是特別重要的。以“共建共享”原則凝聚城市主體,就能解決好這個問題。
“互聯網時代,智能設備和智能機器從技術上完成了我們一個城市神經系統的架構,但是如果要激活城市的稟賦和活力,還要引入更強大的力量去打通任督二脈。”張鳴鳴表示,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需要充分激發社會的力量來參與城市的治理和更新。這方面應該說成都是比較有經驗的,比如說“北改”中的曹家巷。未來要進一步在“共建共享”這方面充分發育,讓各個方面的社會力量,都參與到城市的建設發展中來。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 何一民
城市發展應遵循城市發展的規律
“國際化大都市一定是高品質的,因此‘高標準推進城市發展’中的‘高標準’很關鍵。”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表示,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質量。在中國,城市化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在這個時候就應該更加注重城市化的質量。成都提出高標準推進城市發展,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遵循。
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姚毅也表示,“高標準推進城市發展,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高度遵循。目前國際化城市的建設,更加注重軟實力,更加強調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生態環境的宜居程度。“四態合一”跟現在發達國家國際化城市建設的趨勢高度吻合。而“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布局能優化城市空間,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布局,跟城市空間演化規律是完全一致的。以“改革創新”精神激發城市發展活力,也符合工業化發展規律——工業化初期,可以通過要素的規模效應來實現城市的發展,但是在工業化后期,勞動力低端要素貢獻的動力就不足了,應該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這時候就要通過創新來激發新的發展動力。
本報記者 劉飛 實習記者 馮覓
原標題:成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有條件、有基礎